欢迎来到融建网!请登录 | 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400-8936-779
融建网手机版

新基建是什么项目?2021年各省市新基建重点项目名单汇总!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1-04-02

新基建看起来好像是个新词,但其实早在2018年就被提出,之后一直有政策利好加快推进新基建的发展实施。2020年开始,如火如荼的5G基站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建设、人工智能建设成为拉动新基建建设的三驾马车。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基建项目被列为“两新一重”重点推进项目,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新基建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实施,除了5G、充电桩、人工智能的持续深入发展,还有新基建和老基建的融合,智慧交通设施打造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也呼之欲出。

新基建看起来好像是个新词,但其实早在2018年就被提出,之后一直有政策利好加快推进新基建的发展实施。2020年开始,如火如荼的5G基站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建设、人工智能建设成为拉动新基建建设的三驾马车。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基建项目被列为“两新一重”重点推进项目,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新基建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实施,除了5G、充电桩、人工智能的持续深入发展,还有新基建和老基建的融合,智慧交通设施打造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也呼之欲出。


一、新基建项目的概念和特点

1、新基建七大领域

新基建全称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它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同时涉及其他多个相关的领域。

新基建是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与旧基建重资产的特点相比,新基建更多是轻资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其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

和原来的基建相比,新基建更多的是注重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方向,和过去的马路、铁路和基本社会设施不太一样,更多是数字中国的建设,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是主旋律和主基调。


2、新基建三大基础设施建设

高科技和AI人工智能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但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主要的表现就在于新基建在基础设施上有非常明确的概念。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比较清楚的就是5G基站为代表的的通讯网络建设,其实还有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最后就是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2)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理解起来有点复杂,因为这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的。打个比方,我们传统的交通通讯通过升级后就会变成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这就是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

(3)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创新科技和人工智能、高科技的孵化园和学习中心。主要的作用是用于学习和引导尖端科技,给上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和人才的基础。

二、新基建的意义和作用

1、国家为什么此时重视“新基建”?

长期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建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国家布局“新基建”,既有面向未来塑造数字竞争力的考量,更有应对当下经济疲软的现实需要。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日益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几乎在每个重大相关场合均予以强调。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基础设施”,是对我国数字经济工作的细化和发展。表明政府开始把“新基建”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大众日报》报道,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经济社会按下了“暂缓键”,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亟需政府部门采取对冲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把经济发展拉回正轨。在这个过程中,“新基建”被寄予厚望。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国家对“新基建”的重视更上一个台阶。

2、稳增长需要“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管齐下

“新基建”的前瞻价值和战略意义无需赘述。有券商和媒体甚至把“新基建”视为后疫情时期包治百病的良方、应对宏观经济下行的救命稻草。过度的商业炒作,不利于其发展。事实上,“新基建”对宏观经济而言尚不足以起到大幅拉动效果。据《企业透明度报告》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公布投资计划,累计约有47万亿元的投资金额,这与2019年31个省的计划投资金额大致相当。在这47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新基建”仅占一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仔细分析各省发布的投资计划,投资内容大部分还是传统基建,“新基建”体量从广义角度最大也就占10%左右,“还是挑不起大梁”。

我国近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相较先前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市场大,仍有着十分可观的增长空间。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无可替代,在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方面存在有待补齐的短板,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方面有着巨大需求。实际上,从中央的8次重要会议来看,除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外,其他6次都是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同时提到,甚至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表述更为详尽、更为具体。如附表所示。因此,我们要走出“片面夸大新基建,无视传统基建”的媒体误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双管齐下,方能推动经济向好发展。


三、新基建的政策利好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10-11] 。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2020年5月7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获悉,上海初步梳理排摸了这一领域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

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范围,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

四、2020年新基建发展现状

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原本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贸易战压力下的中国经济又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冲击,新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多次会议中被频繁提及。据统计,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数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3.5%、35.0%及34.1%。2020年各省市颁布了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积极推动新基建建设。

2020年各省市颁布了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积极推动新基建建设

2020年各省市颁布了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其中北京坚持早启动、早谋划、早实施,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当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建安投资约1253亿元;上海市共安排正式项目152项,其中包括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24项,建成项目11项,另外安排预备项目60项。

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数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3.5%、35.0%及34.1%

新基建初步形成东部引领、区域协调的发展态势。根据CCID对全国已经公开的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年度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的整理(按照国家发改委界定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口径标准),计算了各地新基建项目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占比情况。

从结果来看,安徽、广东、浙江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绝对量较大,分别达到了280、165和109项,而河北、山东、广东的新型基础设施数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了43.5%、35.0%及34.1%。


数据中心机架超过500万架

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2018)》,2017年全国数据中心机架170万,规划在建106万个。2017-2019年每年IDC机架增速保持在25%-30%左右,与网络经济发展速度持平。按照一个2U机架平均10台服务器来配置,每台2路服务器的硬件成本在5万元左右,加上相应的软件、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制冷设备等,一个机架建设成本为50-80万,平均在70万元左右。2020-2022年新增机架约为220万个,总投资估计在1.5万亿左右。

工业物联网投资规模超过1400亿元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2.1万亿元。预计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根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在建的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超过500个,每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投资规模都在1.5亿-2亿左右。预计2020-2025年工业互联网领域累计投资将达到6500亿元左右。

人工智能投资规模超过1200亿元

2014-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金额累计计约为3950亿人民币,其中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总金额为931亿元。以城市据点来看,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国内超一线城市已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三角着力点,以点带面地带动京津冀发展区、粤港溴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区的人工智能技术崛起。

人工智能投资细分领域,从产业链看,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事件最多的两大领域是计算机视觉和Al行业应用,占比分别为24%和21.6%。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占比达到16%和14%。其余依次为Al芯片、数据库、自动驾驶和生物识别。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将逼近1200亿元。

5G基站的投资额将累计超过2万亿

5G基站通信使用2.6GHz和3.5GHz左右传输频率,均高于4G通信所使用的2.4GHz,根据电磁波在空间中传输损耗模型,使用电磁波频率越高,基站覆盖范围越小,为实现相同覆盖范围,5G基站数量将是4G的1.2-1.5倍左右。

在考虑5G基站布局密度、企业场景应用、运营共建共享等影响基站建设数量的因素条件下,以1.2倍数量计算,全国5G基站将约为653万座。

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4G基站建设周期等相关数据,5G基站建设高峰期为2021-2023年。按照中国移动前期招投标来看,单基站40万部署成本核算(其中主设备成本约15-20万),2019-2026年间全国基站累计投资将达2.6万亿左右。2024-2026年将是5G社会化应用爆发期,物联网应用、企业级应用将是5G应用创新的重点,预计间接带动投资将超5万亿。


五、2021年各省市新基建发展规划

全国

1、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际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

2、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

3、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为骨干,打通各类“断头路”、“瓶颈路”,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

4、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5、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建设E级和10E级超级计算中心。

6、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7、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

北京

1、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新建5G基站6万个,有效面积覆盖率95%以上。

2、优化完善环京特高压环网及下送通道,推进北京东-通州北、北京西-新航城500千伏等通道建设,提升北京电网“多方向、多来源、多元化”受电能力。到2025年,外送通道输电能力增加到4300万千瓦。规划建设亦庄南、CBD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主网结构和城市重点负荷区域220千电网结构,建成源网储辅协调、分区互联互济的高可靠智能化城市配电网,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

3、完善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运行机制,2022年建成京唐及京滨城际铁路,加快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建设,促进北京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

4、实施“互联网+监管”,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

5、建设以物联网、车联网、工业级5G芯片、网关、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示范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

6、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2025年力争达到60%。

天津

1、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加大建设力度,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5万个,到2025年底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再建设5G基站2万个,打造全国领先的5G精品网络。

2、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鼓励配建停车位和充电桩等设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

3、加快推进京滨城际、轨道M2、Z2线进入机场,强化机场与双城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多通道快捷联系,提升机场辐射带动能力。

4、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市域干线公路网、客货运铁路网更加便捷完善,高铁、城际铁路里程达到310公里。

5、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京津冀枢纽节点,深化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京津冀大数据基地、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国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

6、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工业互联网软件和5G工业模组,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赋能能力。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建设“10+”综合展现天津城市魅力的特色示范场景,打造“100+”智能科技产业应用案例,培育“1000+”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制造企业。

7、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零碳小屋,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广预制装配整体式建筑模式和绿色农房建设技术。

内蒙古

1、全区5G基站突破1万个。建成5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

2、实施再电气化工程,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智慧协同互动体系。

3、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大数据中心,推进北方呼叫基地及大数据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支持北斗、人工智能、区块链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4、推动农牧业数字化转型,将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应用场景等汇集园区,到2025年,智慧工业园区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黑龙江

1、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新建5G基站9.5万座,总量达到11.4万座。5G网络覆盖人口70%以上。

2、建成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哈尔滨基地、中大数据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云数据中心、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浪潮大数据东北亚总目标。标准机架达到15万架,服务器达到150万台。

3、网络终端设备亿级以上。部署全覆盖的NB-IoT/Cat1/5G物联网络。

4、建设公共服务充电基础设施,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充电。新建换电站30个以上、充电站650个以上。新增各类充电桩1.7万个以上。

5、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有序推进高能效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把哈尔滨打造成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

上海

1、到2025年新建20万个充电桩、4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加氢站、智慧燃气体系建设。

2、围绕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等主要节点,形成多层次、通勤式、快速化和经济舒适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60分钟可达毗邻城市、主要枢纽120分钟可达长三角主要城市。

江苏

1、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南京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南京灾备节点),支持苏州设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

2构建平台互联互通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及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区域性工业互联网、生产供需对接、共性技术研发等重大公共平台。

3、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与制造、能源、交通、农业等实体经济各个领域融合发展。

4、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长三角枢纽节点,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离岸数据中心试点,支持长江以北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绿色、高能效大数据中心。前瞻研究布局6G和低轨道卫星通信。


浙江

1、高质量建设5G网络,加快推进5G网络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覆盖。到2025年,全省建成5G基站20万个。

2、优化布局云数据中心,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长三角枢纽节点。累计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60个,机架总数达到45万台左右。

3、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4、深入推进智能感知等人工智能融合平台建设。

5、谋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深化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优化客运铁路网,加强与国家高铁网、长三角城际网衔接,加快构建“五纵五横”客运主骨架,实现“市市通高铁”。

福建

1、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公交化水平。打造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1小时基本覆盖的交通圈,促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福莆宁城际铁路F1、F2、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武夷山旅游观光轨道二期工程。

2、争取设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加快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3、“5G+宽带”双千兆网络、智能化传感节点部署工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东南节点、福建省区块链主干网、数字福建区块链应用公共平台、数字福建人工智能公共平台、福建智能视觉AI开放平台、厦门鲲鹏超算中心、泉州先进计算中心、龙岩土楼云谷数据中心、数字福建“151”卫星应用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中心等。

4、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发展工程总承包和装配式建筑,培育新时期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

江西

1、到2025年底,力争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搭建12个北斗公共服务平台,建成7个国内有影响力的北斗产业基地;打造10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打造10个左右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累计推动8万家企业上云,培育100家上云标杆企业,形成20家左右数字开发区标杆;

2、到2025年,移动物联网终端数达到2800万个,形成2-3个百万级规模的应用场景;累计建成5G基站7万个,全部行政村实现千兆光纤网络覆盖,5G通达率达50%;培育100个企业内网改造试点示范,培育50个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30个工业大数据中心,力争建成50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3、增开南昌至抚州、赣江新区、樟树、丰城、高安等城际列车。开通大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班线。完善都市圈信息网络一体化,推进5G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4、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

湖南

1、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应用、大数据、云计算、软件服务及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2、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进自主智能制造与5G、物联网结合,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柔性制造,打造一批国内外一流标杆企业、示范工厂。加快建设长株潭东部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带。到2025年,全省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海南

1、至2025年,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海南清洁能源岛初具规模,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400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50%左右,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82%,公共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100%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车桩比在2.5:1以下。

重庆

1、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的“1小时通勤圈”,力争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

2、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能力,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山地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车路协同网络。

3、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成渝节点,统筹布局大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数据中心,强化两江水土、长寿云计算中心和巴南腾龙5G产业园核心承载能力。

4、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5、构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

四川

1、建设5G基站25万个,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35万架。

2、推进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汉巴南铁路南巴段、成巴等城际铁路。

3、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产业示范园区。

4、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提档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区域)二级节点建设,争创成渝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贵州

1、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12万个以上,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达到4.5万Gbps。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规划安装服务器400万台以上,建成P级算力中心。

2、到2025年,新建充电基础设施20000个以上,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提高到3.5千瓦/辆。

3、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规划安装服务器400万台以上,建成P级算力中心。

4、到2025年,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发展指数达到47,打造100个“万兆园区”

5、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三大类装配式建筑产品开发利用。到2025年,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云南

1、加快推进昆明中心城区连接周边县、市、区的城际铁路、城际轨道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快速、便捷、智能的通勤圈。

2、加快推进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云南反恐怖大数据中心和云南智慧边境大数据中心建设应用。

3、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大数据汇聚,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节点建设。

西藏

1、建设拉萨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并配置相应出入口带宽,加快千兆光纤宽带、5G网络、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全区统一基础云平台(二期)和政务大数据中心、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数据治理工程、卫星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工程、边境地区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工程。

2、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5G+赋能行动,推进北斗西藏应用示范项目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快藏语文信息技术应用,建设面向南亚数字港。

陕西

1、推动类脑计算、生物特征识别、深度学习、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突破,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拓展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2、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陕西)分中心建设,构建“5G+工业互联网”生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

3、合理加密快速公路通道,加快打通一批城际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有序推动城际公路市政化和城际客运公交化。

4、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组建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完善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推进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开放利用。

甘肃

1、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通城际空中巴士,积极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通加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重要城市航线,打造京兰、沪兰和广深兰“空中快线”。

2、争取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5G基站45000个以上(甘肃电信建成5G基站20000个,甘肃移动建成5G基站25000个)

3、积极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

4、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完成IPv6规模部署。

5、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强制性标准,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青海

1、引进新能源汽车制造、充电桩生产线等项目,推进高原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发展大型锻铸件制造。

2、完善高原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3、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鼓励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小微企业”共享生态链体系。

4、加快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70%。

宁夏

1、建设5G基站3万座,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

2、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开通地级城市城际列车,实现五市城际铁路全部联通,开展银川城市地下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论证。到2025年,每个地级城市有1—2个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每个县建成1个枢纽节点。

3、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运营,扩容升级中卫西部云基地和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推动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大数据产业园和灾备基地、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打造西部云基地(宁夏)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力争建成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

4、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物流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5、实施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工业3D打印核心软件开发、工业APP服务平台、共享工业云等项目;建设园区在线综合服务平台,推进22个工业园区智能化改造;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

新疆

1、提升兵团5G网络覆盖率,加快5G基站机房、电源、管道等配建工作。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部署和基站建设,推进城市治理、生产制造、物流服务等领域建设应用感知系统,实现感知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2、加快特高压入疆,大力培育特高压、超高压装备及核级电缆制造业,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升级。

3、加快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适度超前布局充电桩,完善兵团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4、统筹规划兵团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有序发展混合云,推进建设具备计算能力、桌面交付能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能力的云计算中心。

5、加快发展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节能门窗及屋面材料等。

以上就是关于“新基建是什么项目?2021年各省市新基建重点项目名单汇总!”的相关介绍,希望小编的整理会对你有所帮助。融建网-建筑工程造价行业材料价格查询服务平台。融建网专注于工程领域成本控制、工程预决算,为建筑工程行业同仁提供人工询价,材料价格信息大数据查询、全国各地市信息价查询、水泥、混凝土、钢价查询,全过程材料价格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所有内容均为网上收集,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通知融建网删除。
顶部

发布询价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