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
100亿元中央投资下达!支持这个领域!
-
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书
-
6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持续上升
-
对等限制!商务部回应中方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
进度条刷新 柳梧铁路全线最长隧道顺利贯通
-
总投资574亿元!又一超级水利工程将落地!
-
增开!提速!优化服务!铁路7月1日实行新运行图
-
重庆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开展2025年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帮扶指导的通知
-
南昌市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2025年修订版),2025年7月1日实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十四五新城建三大目标提升9亿城镇人生活质量!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1-06-01“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总人口的63.89%,城镇人口的急剧发展,包括大批农民工进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大力发展县城和周边乡村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工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就近进城就业和定居,拉动内需和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内需所在。城镇化是城市有机体、生命体重要的自组织、自循环系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在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中,城镇化问题一直都是重点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这进一步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事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对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十年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比重上升14.21%。

专家人士指出,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加速期走向成熟期跨越的转折阶段,发展速度适宜,日益迫近城镇化发展的稳定阶段,但中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参差不齐。
从近期发布的政策可以看出,在“十四五”规划主导下,我国从上到下正在紧锣密鼓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背后的意义,落脚点在于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扩内需: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从长远看,加快城镇化建设对扩大国内需求,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能够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镇化建设如何拉动内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购买力提升,刺激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二是农民进入城镇后,通过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有利于产生和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三是通过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投资需求的扩大;四是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极大改善消费环境,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需求。
促就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从而可源源不断地吸收从农业生产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技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快速推进,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继续下降,富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加。
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将分别维持在8.7亿、8.03亿的高位。农民工现有规模将近3亿人,占劳动力总量超过1/3。由于大中城市进城门槛高,城市容量有限,这使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势必影响到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
相比较而言,城镇数量多、分布广、距离农村近,可以兼顾一、二、三产业,就业和定居成本低,必将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最佳选择地,从而解决就业这个社会问题。

美乡村: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对农村的服务
现阶段,我国正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加快城镇建设,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将会从实质上改善农村地区设施严重不足的落后面貌,进而增强城镇扩大就业和聚集人口的产业带动和生活服务能力,使城镇更有效地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从战略实施方面讲,要实现城镇化,要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等;要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如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建设等;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如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以上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毫无疑问将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加快投融资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