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2025年)》的通知
-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安徽省施工图审查系统上线应用的通知
-
山东省住建厅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稳增长的工作方案》
-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2025年)
-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优化调整非房屋市政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通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明确建筑节能设计有关事项的通知
-
半年价格近腰斩!重庆部分碎石出厂价低至20元/吨
-
西部基建热潮:西藏工程机械增幅领跑,林芝水电项目全面启动
-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管理细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上海地铁14号线进入通车前最后冲刺阶段,完成测试和装修安装后预计年底通车运行!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1-09-28上海地铁14号线在9月28日清晨起进入通车前最后冲刺阶段,工程技术人员将按开通运营模式对运行图兑现率、列车正点率、车辆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和站台门相关设施设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进行连续20天以上的全面测试。除全线跑图试运行外,14号线车站装修安装也在同步全力推进,确保今年底具备试运营条件。
上海地铁14号线在今年8月27日取得信号安全认证并启动空载跑图试运行的基础上,9月28日清晨起进入通车前最后冲刺阶段。工程技术人员将按开通运营模式对运行图兑现率、列车正点率、车辆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和站台门相关设施设备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进行连续20天以上的全面测试。
同时让运营管理人员进一步熟悉线路管理模式,掌握作业原则及设备操作办法,完善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除全线跑图试运行外,14号线车站装修安装也在同步全力推进,确保今年底具备试运营条件。
14号线是继1、2号线之后又一条8节编组线路,也是首条采用8节A型列车编组的高密度大运量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全线途经嘉定、普陀、静安、黄浦及浦东新区5个区,运营里程约38公里,共设31座车站,其中有13座位于内环以内,约占总数的40%。
14号线可与轨道交通网络中其他13条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开通后将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能运力,加强浦东、浦西过江联系,有效缓解城市东西部和核心区重要交通走廊的紧张状况,改善市区交通结构和环境,发挥网络整体效益。
目前,由于14号线龙居路站部分出入口及风井的建设暂不具备施工条件,14号线开通初期运营后,将仅满足列车过站运营功能,车站本体暂无法开通。待后续工作完成后,将全力组织施工,尽早将该站建成并对外开放,服务周边地区居民的出行。
直面挑战,用足十八般武艺
静安寺车站过延安路段采用大断面顶管法施工,为国际首例软土地区中心城区大顶管非开挖工法施工的地铁地下车站,为今后市中心区域复杂环境下的暗挖工艺提供了新样板。桂桥路站管幕段首次采用了管幕+MJS复合工法地铁车站暗挖建造技术,创新开辟了软土地层暗挖构建地铁车站的新途径,有效解决了常规明挖施工所带来的交通改道、管线搬迁等难题。
武定路站1号出入口,首次运用U-BIT束合管幕工法,通过断面预应力施加从而提高管幕的整体性,具有形成的断面尺寸更大,断面形式更灵活,开挖阶段无支撑等优点,国内亦属首例。浦东大道站中间标准段正好与已建大连路隧道斜交,下穿大连路隧道,采用了大体积冻结暗挖施工工艺,冻结暗挖体量约6000方,相当于40个旁通道开挖量。
此外,14号线全线共有5个工点首次运用了封闭式工地大棚,成功解决了“声光尘”等问题,实现绿色施工。尤其是陆家嘴站大棚外观针对陆家嘴整体风貌量身打造,达到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使整个工地几乎“隐身”于陆家嘴摩天楼群中。
科学管控施工风险,为工程装上“保险锁”
14号线全线多个车站基坑开挖、盾构推进、区间旁通道施工过程中均涉及7层承压水高风险土层,施工过程风险极高。东西通道合建段区间盾构均要在“既有东西通道结构下进出洞”,前后累计完成共21次进出洞。大世界站基坑在电力隧道正上方,开挖面距电力隧道净距只有0.5米,采用坑内外加固和冰冻加固方法进行保护,翘脚幅地墙+冻结体复合墙的形式,为上海地区首次使用。
豫园站开挖深度达36米,为“上海最深地铁车站”;昌邑路站开挖深度达35.4米,是浦东在建轨道交通最深车站,为同步建设四线叠加地下五层车站,号称地下五层“汉堡王”。陆家嘴站北侧紧邻“百年威立雅水厂”,歇浦路车站紧邻杨浦大桥桥墩,环境保护要求极高。
为盾构按下“静音键”,隧道掘进实现静默穿越
14号线全线区间盾构共20次穿越运营轨道交通线路。长乐路风井-静安寺站区间,长距离砂性土中掘进,先后上穿12号线,下穿7号线,穿越历史建筑保护群。豫园站-陆家嘴站区间为14号线过江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40米,是上海地铁隧道埋深之最,先后下穿沿线众多建筑物、下穿外滩通道及其桩基、下穿黄浦江及两岸防汛墙等。通过精心管理、精细施工、精密监控,成功实现“静默”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