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
总投资574亿元!又一超级水利工程将落地!
-
增开!提速!优化服务!铁路7月1日实行新运行图
-
重庆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开展2025年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帮扶指导的通知
-
南昌市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2025年修订版),2025年7月1日实施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
-
重庆:全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
江苏省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方案
-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管理的通知
-
今年前五月全国铁路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1亿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原则上停止外景照明,北京党政机关率先践行强化节能实施方案!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1-11-0510月29日,北京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提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要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带头做好表率,各项措施率先达到行为规范要求,原则上停止外景照明。要优化办公区门厅、走廊、卫生间、电梯间等不同区域照明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光,加强感应控制,杜绝“白昼灯”,会议结束及下班时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
10月29日,北京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提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要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强化节能实施方案》提出,将发挥节能的“第一能源”作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要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带头做好表率,各项措施率先达到行为规范要求,原则上停止外景照明。
方案提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要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要优化办公区门厅、走廊、卫生间、电梯间等不同区域照明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光,加强感应控制,杜绝“白昼灯”,会议结束及下班时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同时,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并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率先推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各单位实现电耗实时监测并接入平台。
方案还提出以石化、水泥、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确保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两年平均下降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250万吨标准煤左右,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绿色北京建设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三个“统筹”、三个“先行”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方案》总体考虑是做好三个“统筹”、三个“先行”。
三个“统筹”,即统筹好近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强化今冬明春可以落地的措施,积极做好中长期政策储备;统筹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更好发挥政府服务管理职责的同时,注重广泛动员企业和市民主动配合参与;统筹好措施和目标的关系,各项强化措施的取舍和力度,在保障本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同时,确保节能降碳目标的完成。
三个“先行”,即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先行,全社会跟进;科技和服务先行,法律法规跟进;重点领域先行,各行各业同步跟进。
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先行,是《方案》的重点和特点。《方案》明确,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等事业单位要带头采取更严格、更精细化的节能管理措施。如加强能耗计量监测,分阶段、分品种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并接入北京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率先推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各单位实现电耗实时监测并接入平台。要优化办公区门厅、走廊、卫生间、电梯间等不同区域照明方案,充分利用自然光,加强感应控制,杜绝“白昼灯”,会议结束及下班时随手关灯,杜绝“长明灯”、提倡短距离上下楼时不乘电梯、公务出行优先使用公共交通或集中乘车等。
《方案》大力倡导节能全民行动,包括倡导市民合理调节室内供暖温度,避免长时间开窗,使用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减少私家车使用等。利用“双11”等时机,继续开展节能家电产品、户用LED照明灯具促消费活动,适时补充节能门窗、一级能效壁挂炉等新品类。
“节能官”培训
“强化送服务送技术促进科学有效节能,这是《方案》的另一个特点。”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针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开展“节能官”培训,年底前培训总人次不低于1000人次;针对企业、公共建筑、社区开展“三进”服务,组织专家和节能服务专业机构,开展节能诊断和节能咨询服务,到年底前不低于100场,普及节能政策和技术,改进节能管理。
生产与节能两不误
《方案》同时强调,要依法依规开展节能工作,确保市民生活用能,不得以强化节能名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能。各项节能措施应满足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要合理降低景观照明强度、压缩开启时间。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智慧化调度,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能效水平。
“在节能低碳已经成为公众、企业责任的今天,树立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和消费模式,推动人民意识转变,建立与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尤其重要。”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烨认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要把节约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