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
总投资574亿元!又一超级水利工程将落地!
-
增开!提速!优化服务!铁路7月1日实行新运行图
-
重庆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开展2025年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帮扶指导的通知
-
南昌市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2025年修订版),2025年7月1日实施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
-
重庆:全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
江苏省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方案
-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管理的通知
-
今年前五月全国铁路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1亿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什么是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将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1-11-15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积极探索,四川德阳、湖北黄石、浙江义乌、浙江海盐4座城市先后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浙江、安徽、南京、成都等地也在政策层面开启韧性城市建设新征程。
随着今年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的冲击为我们的城建工作带来反思,韧性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成为将来全国城市建设的又一发展目标。与海绵城市一样,韧性城市也是城建发展中的一个新鲜词汇,但与海绵城市不同的是,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水灾抗险能力,而韧性城市建设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全方位抗险功能,无论是地震、台风还是暴雨、暴雪等等,韧性城市将具备“百折不挠”的品质,让城市人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的积极探索,四川德阳、湖北黄石、浙江义乌、浙江海盐4座城市先后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浙江、安徽、南京、成都等地也在政策层面开启韧性城市建设新征程。
一、什么是韧性城市
1、韧性城市的概念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的来讲,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韧性”和“韧性城市”是国际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概念。韧性城市,也就是说,当灾害发生的时候,韧性城市能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
2017年6月中国地震局提出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包含四大计划,“韧性城乡”计划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国家层面上的韧性城市建设。
2020年11月3日,国家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2、韧性城市的五大特性
(1)鲁棒性(Robustness):城市抵抗灾害,减轻由灾害导致的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员、物质等多方面的损失。
(2)适应性(Adaptability): 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3)可恢复性(Rapidity):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城市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4)智慧性(Resourcefulness):有基本的救灾资源储备以及能够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决策,最大化资源效益。
(5)冗余性(Redundancy):城市中关键的功能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备用模块,当灾害突然发生造成部分设施功能受损时,备用的模块可以及时补充,整个系统仍能发挥一定水平的功能,而不至于彻底瘫痪。
二、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探索
1、上海打造韧性城市“样板间”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正在积极谋划、先行先试,力争打造具有中国特点、上海特色的韧性城市“样板间”。
(1)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提升危机恢复力
城市韧性的提升,不仅是靠未雨绸缪的监测预警,也需要主动规划的风险调控。
在杨浦区政立路,一处曾经荒废多年的都市隙地,经过同济大学博士刘悦来和他带领团队的重新设计,变成了周围居民享受田园牧歌的创智农园。在这处社区会客厅,白领们可以在工作间歇赏花踏青,退休在家的老人可以做做农活,孩子们也可以下课后来这里亲近大自然。
这样一套把绿色低碳生活搬进高密度社区的生态方案,已经在全市推广。这些家门口的社区农花园,也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满足市民对生态、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等各种需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这样配置完善的“大城小圈”。
一个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如同城市细胞。越是功能齐全,面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危机,整座城市也就越有抵抗力,越能快速恢复。
(2)数字化赋能精细化 增强城市免疫力
在普陀区甘泉公寓3号地下空间,双山居委会主任程政正在进行日常的巡查。在他之外,这处地下空间里,还有着24小时值守的“警卫员”,藏在角落的全景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这些“警卫员”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不仅所属街道随时获悉,普陀区民防办也能实时掌握。
今年九月,普陀区地下空间“一网统管”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打通普陀区民防办与各街镇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
按照“民防巡检下发”“传感器报警”“街镇自检处置”三大任务流程建立街道各部门、居民区、物业公司间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线上”联通与“线下”处置的闭环管理,共同补齐地下空间巡查中的安全漏洞,搭建了一个“平时风险防控、特时精确预警、急时高效处置”的综合平台,将预警触角从地上延伸到地下。
其中,“民防巡检下发”是由民防办下发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系统根据推送数据的工程地址将处置任务自行传输至街道用户,再由街道同时传送给物业与居委,居委可联系物业进行监督。在处理结束后,处置任务则会回传到民防办进行复核。
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城市“免疫力”,已经成为上海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一环。
(3)凝心铸魂形成合力 夯实城市软实力
建设韧性城市,还需要“软硬兼施”。在优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应急体系等“硬支撑”的同时,上海也在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涵养共享共治的风险意识、培育公民的科学素养,夯实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软实力”。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未来将面临更多复杂而不确定的挑战。韧性城市的建设,并没有终极蓝图,一直在动态变化。
2、北京十四五期间将建成50个韧性社区
11月11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把韧性城市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将各广场、学校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应急体系,“韧性城市”更适应现代多样化复合型的灾害情景,“韧性城市”打造之路正稳步启航。
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地位特殊、城市系统复杂,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多,遇到灾害容易发生链式反应和放大效应。《意见》以突发事件为牵引,立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领域,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谋划提升北京城市整体韧性。
具体而言,北京聚焦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有效强化城市工程韧性、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积极培育城市社会韧性四大方面,计划到2025年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逐步将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
目前,结合各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在全市276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统筹划定了约13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同时编制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首都防疫设施、交通应急防灾等领域的专项规划。
市地震局副局长吴仕仲介绍,本市已新建、改造137个地震监测站点,已具备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和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并在全市16个区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部署专用预警终端64套,进行地震预警信息播发试点工作。
电力、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保障方面,市城管委应急处处长朱虎介绍,目前全市供电可靠率已达99.995%,全市建成城镇天然气配气管线约3万公里,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实现了城六区及远郊区管道天然气的全覆盖。
3、其他城市探索情况
2011年,联合国减灾署开展“让城市更具韧性”竞选计划,我国河南宝丰、河南洛阳、四川绵阳、海南三亚、陕西咸阳、青海西宁也入选了该计划。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四川德阳、湖北黄石和浙江义乌、浙江海盐4座中国城市先后入选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100韧性城市”。
相较于首都及其他大型城市,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为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布局留下了操作空间。随者“韧性城市”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内城市相关布局也在加快步伐。
2017年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了“提高城市韧性”的要求。2018年1月4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
2020年11月3日,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前在国内,浙江、安徽、南京、成都等地也均以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形式强调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