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
增开!提速!优化服务!铁路7月1日实行新运行图
-
重庆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开展2025年房屋市政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帮扶指导的通知
-
南昌市消防设计技术审查要点(2025年修订版),2025年7月1日实施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
-
重庆:全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
江苏省住宅工程品质提升行动方案
-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负责人管理的通知
-
今年前五月全国铁路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1亿元
-
着力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 国家级经开区迎来建设热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资讯信息随时随地查看网站数据实时同步全省第一!南京8个项目入选省绿色建筑创新名单
融建网行业动态 2023-10-20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刘畅)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在2023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上,省住建厅公布“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名单,南京8个项目榜上有名,占比全省44%,位列第一。其中南京长江都市智慧总部建设项目和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工程夺得桂冠,包揽一等奖。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通讯员 宁建轩 记者 刘畅)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在2023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上,省住建厅公布“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名单,南京8个项目榜上有名,占比全省44%,位列第一。其中南京长江都市智慧总部建设项目和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工程夺得桂冠,包揽一等奖。
南京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100%
根据《2022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南京在42座重点城市中,绿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排在全国第二。目前,南京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100%,在全省绿色建筑工作督查考核中始终保持前列。
记者了解到,建筑的这种“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和象征,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材、绿色设计,全年减少12.83吨碳排放
南京长江都市智慧总部建设面积约2.45万平方米,是一座低碳建造、智慧运营的现代办公建筑。项目大楼贯彻ESG理念,在绿色低碳的底色上赋予建筑健康、人文、舒适的特质,实现节能环保与健康舒适的动态平衡,引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面对不规则、局促的场地条件,施工单位通过打造网格化街巷空间,营造尺度宜人、生态友好的社区客厅。大楼首层大厅以开放、流动的空间设计,构建了一个开放性与环境共融的交流空间。垂直绿化与植物角的搭配给大堂增加了温度,让生态重塑人们的空间感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微气候。
项目所使用的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均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历经多道严格的指标检测,在出厂前进行除醛等工作,确保每一块板材符合环保标准,从源头保障施工环保性。在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墙板采用干式工法,进行无水泥砂浆等干作业施工。与传统墙面装饰做法相比,避免了石膏腻子找平、砂浆粘结等湿作业,契合低碳建造的环保发展理念。
此外,建筑大楼采用多通风模式动态调节室内舒适度,全年减少39天空调使用时间,可减少12.83吨碳排放。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借助覆盖全楼的93个多合一传感器实时感知室内空气品质,保障室内空气清新。同时在室内建立‘垂直绿化—工位绿化—绿角化’的多层级室内微景观,构筑自然生态的办公空间。”
3D打印,“江水空调”,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9.78吨
南京江北新区市民中心项目倡导绿色、生态理念,以“低投高效”“本土适用”为原则,以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为基础,将江水源热泵、海绵城市、智慧工地、BIM5D平台等一系列低碳、绿色技术运用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工程外遮阳幕墙设计为竖明横隐固定式梭形遮阳百叶幕墙,遮阳系统立面投影面积为约1万平方米,展开面积近3万平方米。梭形百叶遮阳系统安装后,建筑在每一种自然条件下都能保持理想的室内光照与温度,遮挡太阳辐射高达80%,可有效节约空调及其他遮阳、采光设备造成的能耗费用约30%以上。
游客服务中心外墙采用新型的3D打印建筑构件。“这些构件均采用水泥浆及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作而成,”中建二局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建筑行业相比,3D打印的建筑不但坚固耐用,还可节约建筑材料30%-60%,具有保护环境、高效、节能的优点。”
项目率先采用“江水空调”——江水冬暖夏凉,取长江水输送到能源站,进行能量转换后提供稳定的冷热源。江水源热泵、冰蓄冷、水蓄冷、水蓄热这些新能源技术的结合,在为市民中心夏季供冷、冬季供热的同时,还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能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且比现有建筑节能50%以上。经分析,市民中心在设计方案下全年的节电量约为23.57万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84.85吨,折合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09.78吨。
高水平绿色建筑不断涌现,是持续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稳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南京市建委将持续通过加强科研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机制、突出示范引领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全市绿色建筑品质提升。